?
烤串配啤酒,是夏天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作為吃貨大國,燒烤一直是我們在朋友聚會時的熱門選擇之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烤串應該是現代才流行起來的。其實不止現代人愛吃燒烤,這種烹飪手法在中國古代就已經非常流行了!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吃燒烤”磚畫
喝著啤酒擼著串,這才是夏夜的正確打開方式?。?!

細說燒烤史
看到下面的美食,吃貨們的口水是不是“嘩啦啦”地流了一地呢?生活在古代的人,每天變著戲法把他們食物弄得更美味擺上他們的餐桌。像涮火鍋、燒烤一類的飲食方式,成為古人“舌尖上”的一道道美味!

廢話少說,先猜猜下面這件文物是啥?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南端會東縣,在古時候,會東縣一帶的燒烤在全國可是出了名的,很多游客經過會東必定要擺個燒烤爐, 擼上幾串肉串。于是大家都認為這件東西就是古人用的燒烤架。說起燒烤的起源,還要從人類起源開始說起。
遠古時期已有燒烤
說起我國燒烤的起源,傳說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取來“天火”發明了燒烤。他教人們抓魚、捕鳥,把魚、鳥等烤熟了吃。人們吃著香噴噴的烤肉,不再鬧肚子,身體也更健壯了。因此他們把伏羲尊稱為“庖犧——第一個用火烤熟獸肉的人。”

伏羲畫像
說起燒烤的地域,很多人都認為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其實真正的草原牧民們大多數吃煮肉多于吃烤肉。
而在我們的祖先還沒有發明出鼎、簋(guǐ)、甑(zèng)這些帶有蒸煮功能的炊具之前,肉類的烹飪無一例外都是用火直接烤著吃。但在遠古時代所謂的“烤”肉,原始而粗獷,人們只是將肉或整或零地直接吊掛穿起來,用火焰直接“燒”著吃。

在距今約四千六百年到四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發掘出土的燒骨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距今三千五百年到三千八百年前的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不少的獸骨。


如今從烹飪角度細分的話“燒”和“烤”是有非常大區別的:“烤”是指以發熱源產生的熱空氣來加熱食物,而“燒”則是將食材直接置于火焰之中——兩者的加熱溫度不同,因為火焰的溫度要高于熱空氣,這對肉中的脂肪影響最大,會發生急速炭化,讓肉的外表變得焦黑。想想我們自己用的家用微波爐烤出來的肉是不是就沒有燒烤師傅用火烤的好吃呢
商周時期發展
在商周時期,肉的烤法開始升級,人們研發出了“炙”的方法,基本上脫離了火焰直接燒。從字形上可以看到——上半部分是肉的象形,下面是火。古人精確定義:將肉“貫串而置于火上”為“炙”。

此時燒烤已經是貴族生活中的一道美食了,用來煮肉的銅鼎成為最重要的禮器之一,而且燒烤漸漸成為了一種飲食文化。但除了把作為犧牲的動物整只放在柴堆上燒烤的“燎祭”外,燒烤食品已經是中國商周時期的主要食物。貴族們用于祭祀和食用的還有生肉、干肉和用鼎煮的肉。

江蘇盱眙江都王劉非墓出土的"分格鼎"
漢代時期升級發展
到了漢代,逐漸有了燒烤的工具,比如章丘區博物館館藏的鐵爐,是一種生活用具,在各地遺址和墓葬中多有出土??緺t的四壁都裝了銜環,掛上鏈子,就可以隨意地搬來搬去,不會燙到手??緺t的四個角都是微微上翹,是為了防止烤串從邊緣滑下來。這個烤爐的設計師肯定是個資深吃貨,考慮的相當周全!

其實漢代時的烤爐已經和現代烤爐沒有多大區別了。比如1969年在陜西西安境內的延興門村出土了一只“上林方爐”,經考證,系西漢皇家御用之物,此后出土的烤爐更多,但基本外形設計和工作原理并沒有改變,直至今日仍在沿用。


漢代晚期石墓畫像
為什么燒烤到了漢代會如此受歡迎呢?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香料。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期間引進西域諸國的飲食文化,當時,漢代人民以醬、鹽為主,后來引進了香料,以及飴糖的甜味調料。香料在食物制作過程中的運用,風靡西漢朝野,讓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趨之若鶩,烤肉即是當時最流行的一種。

漢代石墓畫像拓片
魏晉南北朝開始普及



漢魏時期,中原地區的人們把生活在東北、西北地方的游牧民族稱為“胡人”。胡人以肉食為主,每個民族的拿手菜都不一樣,其中羌人最善長煮食物,貊(mò)人最善“炙”食材,故有“羌煮貊炙”的說法。

河南密縣打虎亭墓出土“燒烤”畫像石圖

南北朝時期,燒烤的制作工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時的燒烤不僅用料、式樣更加的考究了,而且在調料的配方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隋唐時期快速發展
烤肉的快速發展,起始于北方民族融合的盛世階段,就是隋唐。隋時期,整個民族文化的昌盛帶來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老百姓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消費基礎。當時的燒烤主要受南北朝游牧民族烹飪余風影響,燒烤在百姓日常飲食中占很大比例,這時燒烤食物,已經在用火、用料方面有了較詳細的要求。
財大氣粗的大唐,其燒烤品種的豐富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在當時人們的筆記中有關燒烤的記錄很多,有無心炙、逍遙炙、靈消炙、天臠炙、蛤蜊炙、蝤蛑炙、駝峰炙、牛炙、鴨炙、渾炙犁牛、小蚌肉炙、龍須炙、干炙滿天星、金鈴炙、光明蝦炙、升平炙......這么多種類的串串啊,可見當時的美食比現在好吃的太多了

宋元時期,北方民族進一步融合。宋代人繼承了隋唐的燒烤風格,食材益發廣泛,并被引進節俗之中。

宋朝時人們的烹飪方法已經有很多種類了,燒烤食品也是更為精致多樣。宋人個個都是極品吃貨,天南海北的食材,吃的是五花八門,吃烤肉的場面和如今差距不大,家人好友們圍坐爐前飲酒烤肉,號稱“暖爐會”。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
元朝人對烤羊肉的嗜好相比前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朝廷舉行宴會主要供應羊肉。民間食肉,也普遍是羊肉,送禮更是以肥羊為主。
在吃這方面,中國一直在發展,從未被超越。馬背上的民族開辟新思路,發明了“烤土撥鼠”,凡是有規模的宴會必上此菜……試問誰敢吃?

與過去相比,人們吃羊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當時朝廷以烤全羊最為講究,這道菜,色、香、味、形、俱佳,皮酥脆,肉嫩香,是蒙元宮廷餐品之尊,是大宴和祭祖典禮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明清時期愈加精細
明清時期,燒烤食品更加普及。到了清朝,由于辣椒的傳入,大伙兒吃燒烤的時候終于可以撒孜然粉和辣椒面了!燒烤也變得越來越精致。
史料記載,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北京大街上就有小販,沿街叫賣烤肉。在當時,燒烤菜也是各種宴請之時的主菜。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說,現代吃的燒烤和清朝時期的味道是相差無幾的呢?

從古至今,燒烤作為人類最原始的烹飪方式,經歷了長久的變化,在人類的飲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隨著烹飪的進步,已經有了白烤、串烤、紅烤、腌烤、酥烤、面烤、叉烤、鉤吊烤、鐵鍋烤、篝火烤……辣么多的烤法,對于我們來講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
我們鐘愛的燒烤,可謂是一脈相傳,吃的不是燒烤,而是幾千年的文化。
所謂的詩和遠方以及眼前的茍且,都融化在濃濃的煙火之中,一群人圍坐在一起,品味著平凡而美味的人間苦樂!
燒烤歷史淵源
來源:| 時間:2022-08-10 14:49:09
燒烤文化源遠流長 你了解多少?
烤串配啤酒,是夏天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作為吃貨大國,燒烤一直是我們在朋友聚會時的熱門選擇之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烤串應該是現代才流行起來的。其實不止現代人愛吃燒烤,這種烹飪手法在中國古代就已經非常流行了!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吃燒烤”磚畫
喝著啤酒擼著串,這才是夏夜的正確打開方式?。?!

細說燒烤史
看到下面的美食,吃貨們的口水是不是“嘩啦啦”地流了一地呢?生活在古代的人,每天變著戲法把他們食物弄得更美味擺上他們的餐桌。像涮火鍋、燒烤一類的飲食方式,成為古人“舌尖上”的一道道美味!

廢話少說,先猜猜下面這件文物是啥?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南端會東縣,在古時候,會東縣一帶的燒烤在全國可是出了名的,很多游客經過會東必定要擺個燒烤爐, 擼上幾串肉串。于是大家都認為這件東西就是古人用的燒烤架。說起燒烤的起源,還要從人類起源開始說起。
遠古時期已有燒烤
說起我國燒烤的起源,傳說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取來“天火”發明了燒烤。他教人們抓魚、捕鳥,把魚、鳥等烤熟了吃。人們吃著香噴噴的烤肉,不再鬧肚子,身體也更健壯了。因此他們把伏羲尊稱為“庖犧——第一個用火烤熟獸肉的人。”

伏羲畫像
說起燒烤的地域,很多人都認為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其實真正的草原牧民們大多數吃煮肉多于吃烤肉。
而在我們的祖先還沒有發明出鼎、簋(guǐ)、甑(zèng)這些帶有蒸煮功能的炊具之前,肉類的烹飪無一例外都是用火直接烤著吃。但在遠古時代所謂的“烤”肉,原始而粗獷,人們只是將肉或整或零地直接吊掛穿起來,用火焰直接“燒”著吃。

在距今約四千六百年到四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發掘出土的燒骨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距今三千五百年到三千八百年前的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不少的獸骨。


如今從烹飪角度細分的話“燒”和“烤”是有非常大區別的:“烤”是指以發熱源產生的熱空氣來加熱食物,而“燒”則是將食材直接置于火焰之中——兩者的加熱溫度不同,因為火焰的溫度要高于熱空氣,這對肉中的脂肪影響最大,會發生急速炭化,讓肉的外表變得焦黑。想想我們自己用的家用微波爐烤出來的肉是不是就沒有燒烤師傅用火烤的好吃呢
商周時期發展
在商周時期,肉的烤法開始升級,人們研發出了“炙”的方法,基本上脫離了火焰直接燒。從字形上可以看到——上半部分是肉的象形,下面是火。古人精確定義:將肉“貫串而置于火上”為“炙”。

此時燒烤已經是貴族生活中的一道美食了,用來煮肉的銅鼎成為最重要的禮器之一,而且燒烤漸漸成為了一種飲食文化。但除了把作為犧牲的動物整只放在柴堆上燒烤的“燎祭”外,燒烤食品已經是中國商周時期的主要食物。貴族們用于祭祀和食用的還有生肉、干肉和用鼎煮的肉。

江蘇盱眙江都王劉非墓出土的"分格鼎"
漢代時期升級發展
到了漢代,逐漸有了燒烤的工具,比如章丘區博物館館藏的鐵爐,是一種生活用具,在各地遺址和墓葬中多有出土??緺t的四壁都裝了銜環,掛上鏈子,就可以隨意地搬來搬去,不會燙到手??緺t的四個角都是微微上翹,是為了防止烤串從邊緣滑下來。這個烤爐的設計師肯定是個資深吃貨,考慮的相當周全!

漢代鐵爐 章丘區博物館 藏
鐵爐長53.4厘米,寬44厘米,高19.6厘米,用以燒烤食物?,F在烤爐里還有當年的鐵釬和木炭,是當年烤肉串用的。(都是距今兩千多年歷史的)
其實漢代時的烤爐已經和現代烤爐沒有多大區別了。比如1969年在陜西西安境內的延興門村出土了一只“上林方爐”,經考證,系西漢皇家御用之物,此后出土的烤爐更多,但基本外形設計和工作原理并沒有改變,直至今日仍在沿用。


漢代晚期石墓畫像
為什么燒烤到了漢代會如此受歡迎呢?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香料。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期間引進西域諸國的飲食文化,當時,漢代人民以醬、鹽為主,后來引進了香料,以及飴糖的甜味調料。香料在食物制作過程中的運用,風靡西漢朝野,讓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趨之若鶩,烤肉即是當時最流行的一種。

漢代石墓畫像拓片
魏晉南北朝開始普及



漢魏時期,中原地區的人們把生活在東北、西北地方的游牧民族稱為“胡人”。胡人以肉食為主,每個民族的拿手菜都不一樣,其中羌人最善長煮食物,貊(mò)人最善“炙”食材,故有“羌煮貊炙”的說法。

河南密縣打虎亭墓出土“燒烤”畫像石圖

南北朝時期,燒烤的制作工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時的燒烤不僅用料、式樣更加的考究了,而且在調料的配方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隋唐時期快速發展
烤肉的快速發展,起始于北方民族融合的盛世階段,就是隋唐。隋時期,整個民族文化的昌盛帶來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老百姓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消費基礎。當時的燒烤主要受南北朝游牧民族烹飪余風影響,燒烤在百姓日常飲食中占很大比例,這時燒烤食物,已經在用火、用料方面有了較詳細的要求。
財大氣粗的大唐,其燒烤品種的豐富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在當時人們的筆記中有關燒烤的記錄很多,有無心炙、逍遙炙、靈消炙、天臠炙、蛤蜊炙、蝤蛑炙、駝峰炙、牛炙、鴨炙、渾炙犁牛、小蚌肉炙、龍須炙、干炙滿天星、金鈴炙、光明蝦炙、升平炙......這么多種類的串串啊,可見當時的美食比現在好吃的太多了

宋元時期,北方民族進一步融合。宋代人繼承了隋唐的燒烤風格,食材益發廣泛,并被引進節俗之中。

宋朝時人們的烹飪方法已經有很多種類了,燒烤食品也是更為精致多樣。宋人個個都是極品吃貨,天南海北的食材,吃的是五花八門,吃烤肉的場面和如今差距不大,家人好友們圍坐爐前飲酒烤肉,號稱“暖爐會”。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
元朝人對烤羊肉的嗜好相比前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朝廷舉行宴會主要供應羊肉。民間食肉,也普遍是羊肉,送禮更是以肥羊為主。
在吃這方面,中國一直在發展,從未被超越。馬背上的民族開辟新思路,發明了“烤土撥鼠”,凡是有規模的宴會必上此菜……試問誰敢吃?

與過去相比,人們吃羊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當時朝廷以烤全羊最為講究,這道菜,色、香、味、形、俱佳,皮酥脆,肉嫩香,是蒙元宮廷餐品之尊,是大宴和祭祖典禮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明清時期愈加精細
明清時期,燒烤食品更加普及。到了清朝,由于辣椒的傳入,大伙兒吃燒烤的時候終于可以撒孜然粉和辣椒面了!燒烤也變得越來越精致。
史料記載,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北京大街上就有小販,沿街叫賣烤肉。在當時,燒烤菜也是各種宴請之時的主菜。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說,現代吃的燒烤和清朝時期的味道是相差無幾的呢?

從古至今,燒烤作為人類最原始的烹飪方式,經歷了長久的變化,在人類的飲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隨著烹飪的進步,已經有了白烤、串烤、紅烤、腌烤、酥烤、面烤、叉烤、鉤吊烤、鐵鍋烤、篝火烤……辣么多的烤法,對于我們來講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
我們鐘愛的燒烤,可謂是一脈相傳,吃的不是燒烤,而是幾千年的文化。
所謂的詩和遠方以及眼前的茍且,都融化在濃濃的煙火之中,一群人圍坐在一起,品味著平凡而美味的人間苦樂!